数海小舟
    巢洪政的博客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图库
暂未添加该信息。

博客统计
  • 今日数:0
  • 文章数:190
  • 收藏数:0
  • 图片数:5
  • 评论数:143
  • 开设时间:2010-12-1
  • 更新时间:2018-9-5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chaohz主页 >> 文章 >> 教学文章 >> 浏览信息《要正确看待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学文章 | 评论(0) | 阅读(1297)
    查看详细访友列表 访友脚印

    星期三   晴天 
    主题 要正确看待传统的教学方式

    要正确看待传统的教学方式-------兼与顾明远先生商榷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巢洪政  (214433)摘要: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并非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而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导的接受式教学,它分别契合了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加涅的累积学习原理和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脑科学最新研究基础上的新的知识观和创造观,也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世界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和精华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关键词:传统教育   接受式教学   创新精神   杜威教育思想    最近,再次拜读了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发表在《课程 教材 教法》2015年第3期《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的文章,受益匪浅。顾老从丰厚的教育理论、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经验和方向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论述,读后感触深刻,终身受益。对文章中的绝大部分观点,个人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他提出的教育信条,值得广大教师铭记和遵循。阅读该文后,除了收获颇丰外,只是有一点始终觉得有些不能认同顾老的观点,已经思考了许久,感觉还是应该冒昧地提出来,一吐为快。这个不能认同的观点就是顾老在文章中有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评论和看法,在文章中对我国的传统教育,顾老基本是持全面否定态度的。如,他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和经验,重新重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后面的论述中,又进一步说:“教育活动、人才培养在学校中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竭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在下面的论述中,顾老似乎又显得有些矛盾地指出:“……当然,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教学,要因学科而异、因教材内容而异。……因此,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排除接受式教学。”在这些论述中,个人理解顾老几乎是把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等同为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得出了“这样的教学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甚至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结论。似乎只有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探究式教学,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后面附带谈到了并不排斥接受式教学,但对究竟什么是灌输式教学?什么是接受式教学?两者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国的传统教学究竟是灌输式为主还是接受式为主?文章中都没有详细论述。对我国传统教育持如此认识的观点,本人实在不能苟同,相反,本人认为,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理性地正确看待我国的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扬长避短,使之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现分几个问题进行阐述:一、 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主流究竟是什么?从近30年的教育实践和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接受学习,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有意义接受学习,不排除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产生了机械学习和无意义学习;将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等同于灌输式教学的观点是片面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有科学心理学依据的。因为,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学习可以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当然应该属于发现学习。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其中包括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奥苏贝尔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意义接受学习的准则和条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与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它们分别适合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一般的结论是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接受学习(尤其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以发现学习为辅;即使是机械学习(即灌输式学习),在某门学科早期的学习中少量存在也是需要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特性上优劣的对比分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学校之所以成其为学校,就是因为存在着接受学习;那种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看作是意义学习的同义词都是缺乏依据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有意义,而不在于接受还是发现的形式;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旧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了新的意义。这样的结论正是认真研究了西方“进步的教育”、“新教育运动”失败的教训后得出的,接受式教学中也存在学生的参与。顾老文章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学,是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接受式。”,我认为这里还是要区分“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学习效果,如果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听明白了,应该不属于被动接受式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如果学生静静地听,没有理解或者根本不在听,表面上静静地听,脑子里在想别的,那么就属于机械的接受学习,所以不能够一概而论;不能看到表面上“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就一定认为是被动接受式,学生表面上是静静的,实际上大脑里的脑电波在活动,现在可以用先进的仪器测定的;请问:如果是“电影滔滔地放,观众静静地看和听”,是否可以?如果认为是灌输式而不可以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能拍电影了?所以,深化新课程改革,个人认为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应该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导,注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探究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短期内也不可能也不需要有根本改变,改革的重点应该在新知的学习开始时注意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恰当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学会学习。而且,我们还应看到,正是由于西方教育采用过度的发现学习,又不注意进行适当的练习,才导致他们的学生学业成绩差距大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当然,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也完全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采用幽默精彩的讲解,设计精致而有层次的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兴趣倍增,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对学习产生持久而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光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否在讲、学生如何听,是否在活动并不能够完全确定学生是否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再退一步讲,即使是灌输式的教学,也不是一无是处,灌输也是一种信息编码的方式;对短时间内学生储存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并为今后知识的转化创造条件也是有利的;尤其对语言类和文科类学科学习的早期,一定的灌输也是必要的,在思想教育领域,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灌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接受和探究(发现)都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学中是采用接受的成分多一些,还是采用发现的成分多一些,主要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结果中对考试分数的要求高低来决定。如果仍然如目前社会上盛行的考试分数至上,那么接受式教学就肯定会继续大行其道;反之,对考试分数的要求低一些,则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探究的成分就会多一些,探究式教学的余地就大些。况且,学习方式并无优劣之分,经典学习理论并不承认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而且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我国的教育传统是接受学习为主导,一下要转变为发现学习为主导,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这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中学校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的主要原因。数千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落后的教学方式,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曾经多次长时间地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灿烂文化和文明,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如果我们的教学方式是落后的教学方式的话,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吗?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正好与西方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相吻合的。正因为如此,重新肯定我国传统教育中的接受学习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确认。二、 究竟怎样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时代,对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最为值得重视的应该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加涅的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创新观。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机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该理论主要是研究高级层次的思维策略与初级信息加工的关系。认知心理学家常常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作比拟,来说明人类的学习和人脑加工信息的过程,因而把研究的焦点放在追溯、描述心理运演的顺序和它们的产品上。该理论的研究重心是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进行编码,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它强调认知中的结构优势效应,即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的影响。随着信息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日益进步,认知科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必将向更高的层次拓展,我们也会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以及人类的情感等,当然会使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步入全新的天地。当前,我们尤其要关注建立在信息加工心理学、脑科学最新研究基础上的新的知识观和创造观。现代心理科学对知识的作用和创造力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加涅的累积学习原理早就充分说明基础知识等低级类型的学习对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创造)的奠基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被公认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是从各种理论流派中汲取所需要的成分。他区分了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学习。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次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这八个学习层次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后四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涅的累积学习原理还指出:人类的学习是由低级到高级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是以前面类型的学习为基础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基础性的知识学习对学生形成“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即创造)”的重要性。西蒙等关于专业领域专家问题解决的特征研究也说明了知识的积累在专业领域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某个领域的专家有别于新手的重要一点在于专家积累了该领域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被科学合理地编码并很容易激活,可顺利地应于问题解决。因此,必要的知识技能是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创造的基础,所谓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不应离开知识空谈能力培养;所谓创造就是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能够顺利地解决各种新颖的问题时,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越大、设计的产品新颖程度越大,创造性就越大。这样的创造是必须以学习大量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再进一步讲,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应该以增强知识基础为前提,通过在实践中长期的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成果,“创造性的条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中小学生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为将来的创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那种打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旗号,把创造异化为脑筋急转弯式的狡辩是于事无补的,这也充分说明滥用不成熟的教育理论的改革是非常有害的!同样,有关《问题解决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也已经说明:您对于一个领域知道的越多,您就越可能在必要的时候会回忆起相关的算子,因而也就越可能把问题解决。关于某领域的知识比逻辑推理能力更重要(Novik δHolyoak 1991)。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常常需要发现一个能够唤起一系列新的潜在算子的一个新的隐喻或类比。因此,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应该建立起新的知识观和能力观,高度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不要离开知识去空谈能力、创造和情感、态度等,因为,“无知即无能”,“知之深则爱之切”,这样的常识已经越来越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所证明和支持。另外,“当我国流行的某些智育理论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强调所谓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性时,(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版只提知识的类型与掌握水平,不提能力发展,这是发人深省的。”这里也充分说明,西方教育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认识也在进行新的调整,显示出重视知识的倾向。也正因为存储知识是如此重要,连一向比较轻视知识掌握的美国教育,当今奥巴马政府也正在通过“角逐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美国的学校帮助学生追求学习效率,提高学业成绩。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是各国学校教育的通病,人的一生的绝大部分知识是走上社会后获得的,做中学只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学校里的实践经验包容、掌握社会中的一切,学校只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基本的知识保证和打下良好实践的基础,大量的社会实践只能是由学生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来完成。因此,顾老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和教学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甚至“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结论是片面的。如果说培养的学生没有思维能力的话,那无疑就是说我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都是死人了,因为只有死人才是没有思维能力的,只要是活人,无论如何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思维能力的。说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差于西方学生,究竟差多少,哪些方面差,至今也只是教师和专家们的一个直觉,本人没有看到权威、严格、科学的调查研究资料。在这方面一个比较经典的说法是“钱学森之问”,个人认为这是个伪命题,不值得过多的探讨。由于钱老一生主要从事核物理科学的研究,也做了大学教授的工作,可能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并不一定到位,他只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可以反驳这样观点的理由很多:如在几十年前,同样是主要采用接受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俄罗斯和日本等东方教育的国家,早就产生了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杨振宁、李政道一开始接受的是我国传统的教育,仍然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在建国初期,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发明险些获得了诺贝尔奖,只是因为申报人数过多而与之失之交臂。对于有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来说,一流的实验条件和大师级导师引领也十分重要,试问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吗?再从建国以来的历史分析,从1957年“反右”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针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知识分子被污蔑为“臭老九”,还抛出了对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极差,哪里还有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废除高考,高校推荐入学,造成人才断层,教育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小平同志拨乱反正,推翻了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认识,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念,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经济比较落后,科研和教育的经费得不到保证,我国的知识分子仍然长期处于经济地位较低的境地,特别是教师待遇直到2009年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才有了明显提高,在社会上才有了一定地位,这中间就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流失,大批留学人员没有回国,而且国外对于尖端技术一直是进行封锁的,我国许多先进技术与世界领先水平曾经有30年左右的时间差距,要在短时间很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谈何容易!这样的情况,是否是造成我国长期没有杰出人才出现的重要原因呢?当然,不可否认,除了诺贝尔奖,我国还是出现了“两弹一星”等巨大科技成就的。还有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世界领先的,只是没有设立诺贝尔数学奖罢了;他也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因为人的最佳存在年龄应该在35岁左右,但是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的平均岁数则在38.9岁。除了学校教育重要外,人在走出学校的20年左右时间也很重要,是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杰出人才,还是我们的社会不能容忍创新的杰出人才,或者说是社会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还是我国近期还缺乏杰出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条件?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而且从长远的历史分析看,我国古代的教学应该说是主要采用接受学习模式为主的,甚至是存在严重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但是,我国历史上还是曾经多次长期创造出世界领先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盛世的,像1700年和 18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曾经分别达到了世界总量的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达到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境界,而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依靠私塾、书院和官学等,主要采用接受学习甚至是灌输式的教学。如果没有一流教育的支撑,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吗?难道我国历史上的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明显比世界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低吗?为什么历史上中华民族还是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高度的物质文明呢?为什么将全部的责任推给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呢?反观我国的社会现实:铁道部的某个贪官竟然动用上千万的资金运作、雇用专家为其写书来谋取院士的头衔,险些就成功了;一些德不高、学不深的人,通过各种手段舞弊竟然顺利地“评”上教授、特级教师,某些特级教师的问题恐怕不仅是“高原现象”的问题,恐怕还有不该评上而评上了的,这些人当然不能顺利履行特级教师的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了。“官本位”和金钱严重损害了学术公平和道德良知,这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学术氛围,连起码的社会公平都没有,有多少产生杰出人才的余地?教育问题是如此的复杂,有时是不能仅从一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的。三、 怎样合理地运用杜威的教育思想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在顾老的论述中,谈到和褒奖了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等思想。我个人认为,作为上个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国教师学习和研究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他只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并没有能使他取得成功的教育实践,他始终也没有能够指导教育改革取得成功。这样就会使他的教育思想在指导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大打折扣,许多时候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只能是美好的教育理想。具体地说,对于杜威的教育思想,我们有以下一些认识:“杜威在其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体现。他提出了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旨在引导儿童现实成长的生成性目标;倡导以儿童当前经验为基础的主动作业,并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心理化;在‘从做中学’基本原则基础上,……明确了课程与教学实施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提倡师生共同参与和真正合作。”杜威的理论是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的,正如他晚年概括的那样:“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的。”他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为大家熟悉的名言,如“儿童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月亮绕着太阳转”的“儿童中心说”;“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即从“从生活中学”、“从经验中学”的教育实践观。应该说,这样的理论在新课改的实践中体现得是比较明显也是较多的,如:老师们常常谈论的“从儿童的视角”、“基于儿童的学习需要”、“做中学”、“尊重儿童的天性”等等,无不明显打上杜威教育思想的烙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杜威宣称自己的经验论可以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的经验主义”,使之具有了客观的、科学的外衣,但是,其实质仍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用他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进步的教育”和“新教育”运动曾经对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和理论缺陷,他的教育改革均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我国新课改中“忽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其渊源之一也在于此,曹孚先生曾针对杜威教育思想中存在的忽视知识的倾向批评说: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一定犯着‘思而不学’的矛盾”。 而且,杜威的理论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是:如果用他的理论指导学校德育的话,就会明显违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级水平六个阶段理论”,中小学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主要处于“前习俗道德期和习俗道德期”,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模仿”和“他律”的倾向,外部环境有时对他们的行为能够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注意用榜样引领和恰当的“规范”要求和约束学生,就能帮助他们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果依据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无疑就是迎合了儿童天生具有的好逸恶劳、贪玩任性、自制力差、学习缺乏毅力等劣根性,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丧失学生最佳的良好行为养成的教育时间;即使是一些成年人,也离不开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当前,社会上吸毒的、赌博的和热衷于打游戏的年轻人增多,整体不思工作,只图玩乐,这与杜威教育思想的负面作用不无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好的理想终究需要面对严峻的现实。对于没有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时应该注意把握好度的问题,切莫使杜威的教育理论成为部分教师和家长庇护儿童劣根性的依据。因为儿童天生具有好逸恶劳、贪玩任性、自制力差、学习缺乏毅力等弱点。即我们在运用杜威的教育思想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能过分推崇他的理论。当然,如果我们从杜威的理论中得到一些对做好教育工作的启示,如: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儿童,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等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传统教育,我国传统教育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的,是世界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认为就是以灌输式为主的被动接受式,也具有启发性,也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行为,也曾经并必将继续对培养各类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正如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的那样:“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但我们也要放眼世界,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空间很大,应实事求是地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也契合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并与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和加涅的学习理论相吻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传统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和精华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根据顾明远先生的来信修改而成。)参考文献: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   《课程 教材 教法》2015年第3期第7页、11页;2、施良方著:《学习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第1版。3、(英) 罗伯逊著  张奇  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版。4、L、W、安德森等编著  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第5页。5、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年3月第1版6、单中惠  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版。
    chaohz 发表于:2016-6-8 9:39:58